3月5日,习总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代表团在传达学习时指出,要努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使海南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3月20日,烈焰喷涌、大地震颤,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宛如一条白色巨龙,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腾跃而起,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送入苍穹。
3月20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在附近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建设现场,见证这一景象的工人林永青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他身旁,商业航天专用发射塔架直刺碧空。不久后,同样壮观的火箭发射场景也将在这里重现。
眼下,一号发射工位已经建设完毕,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二号发射工位正在加紧建设,多个作业面同时施工已成常态。现场,忙着进行二号发射工位导流槽施工的林永青和工友们,正在填充最后一部分特制混凝土。
“特”在何处?海南日报记者观察发现,和普通混凝土相比,这种特制混凝土颜色灰中偏白。“这里面有细密的纤维,就像给混凝土加了钢筋,耐热又坚固,其价格要比普通的混凝土高20倍以上。”负责提供材料和进行施工的北京通达耐火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刘树民解释道。
原来,火箭在发射时会以排气的形式释放大量能量,排走这些高温气体,需要用耐高温的特制混凝土等材料制造导流槽,以保证导流槽不受损。
通过项目经理边鹏飞的讲述,发射塔架建成后的壮丽身姿逐渐清晰——“身高”达90米,主要由钢结构拼装组成BOB半岛,可满足19种火箭的发射需求。其顶端将建设一个容量可达650立方米的水箱,水箱两侧连接的是高90米、直径1.8米的巨型水管。
“水箱会在火箭起飞后的20秒内,以每秒35立方米的流量向箭体尾部火焰中心喷水,通过‘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技术进一步保证火箭的安全起飞和导流槽的正常工作。”边鹏飞说。
与二号发射工位相隔百米之外,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火箭组装测试厂房的施工。“瞄准海南商业航天市场,我们提前布局,将厂房建在发射工位附近,既方便运输又节约成本,对后续开展高频发射大有裨益。”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永来表示。
放眼全国,商业航天在我国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技术层面,多款商业火箭成功入轨,由商业公司研制的卫星取得多个国际和国内首次技术突破。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商业航天的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
近年来,我省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对标先进、立足长远,不断培育壮大商业航天等一系列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当中,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正全力冲刺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这一目标。
“从海南发射升空的商业卫星,会惠及每个家庭、每一个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告诉记者,像打电话、查天气预报、使用手机地图等诸多生活场景,离不开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提供的服务。不断升空的商业卫星,在数量达到足够多以后,能织起一张大网,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据介绍,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卫星组网需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两个工位都按照每年发射16次设计,形成发射能力后将会有很高的发射效率。
顺着雄伟的发射塔架仰望天际,不难想象BOB半岛今起重磅推出!聚焦“海南向新——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计划于今年内实现常态化发射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即将有一个个装载航天器的火箭点火起飞,摆脱大气层的束缚刺破苍穹,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间书写海南向天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崭新篇章。
驱车驶过文昌清澜大桥,航天大道两旁椰林茂密,港口时有火箭运输船停泊,不远处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遥遥在望。
短短两年时间,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文昌拔地而起,成为海南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向天图强”,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生动缩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对海南而言BOB半岛,位于北纬19度左右,同型号火箭在文昌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提升约10%至15%,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火箭发射商业卫星具备显著竞争力。
加快打造商业航天胜地。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一号发射工位提前竣工,为2024年常态化发射奠定重要基础。
开放交流、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在2023中国(文昌)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首支百亿元产业基金落地,现场签约26个重点产业项目,涵盖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等核心领域、重要环节,为文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文昌已在商业航天领域形成了区位优势,政策叠加的优势,不对称竞争的主场优势,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逐步融合的协同优势,正加紧推进“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返回即复用”的产业组织创新优势。
与此同时,放眼海南,在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上,航天科技正不断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为海南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由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海南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齐鲁空天院、中科卫星集团共同设计研制“海哨一号”雷达卫星,计划今年9月发射升空。
据了解,“海哨一号”卫星的轨道倾角小于45度,设计轨道高度为350公里,届时将填补国际上民用超低轨合成孔径雷达的空白,能全天时、全天候对地面情况“精准把脉”。
空间信息产业是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海哨一号”卫星研制,打通“卫星链”和“数据链”,以数据链端的需求催生卫星链端的先进遥感载荷研制,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催生海南航天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海南独特的优势使得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在文昌举办的以“加快金砖卫星数据应用 推动空天信息国际合作”为主题的2023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上,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曾表示。
当下,西北工业大学文昌卫星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已与海南数据产品超市、海南电信公司达成合作,落地航天板块数据超市,后续将围绕数据安全、数据质量BOB半岛、航天数据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在今年省上,文昌市委、市长,文昌国际航天理局局长刘冲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加快推进火箭产业园、星箭超级工厂建设,快速形成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推动产业链整合创新。
“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和数据链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让商业航天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冲说。
当前,海南积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天图强”被写进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海南如何发挥独特的航天优势,加快“向天图强”?3月21日,海南日报记者就此专访文昌市委、市长,文昌国际航天理局局长刘冲。
刘冲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赛道之一,是构建我国航天产业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